膕肌與半月板的關聯——你不能忽略的小肌群!

物理治療,手腕痛,滑鼠手,電腦手,腕隧道症候群
eb3d0878-76e0-4177-bf21-fa31b15c8549.png

當我們談到膝關節疼痛、半月板損傷或運動後不適時,Popliteus muscle(膕肌) 這條小小的肌肉常常被忽略。但事實上,它在保護與穩定膝關節,特別是與外側半月板(lateral meniscus) 的動態關係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 Popliteus 是誰?它的功能是什麼?

膕肌是一條深層肌肉,位於膝蓋後方,從股骨外側髁(lateral femoral condyle)延伸到脛骨後內側面(posterior tibia)。雖然它不是大肌群,但有幾個重要功能:

  1. 解鎖膝關節:當膝蓋從完全伸直開始彎曲時,膕肌幫助「解鎖」膝關節,起始彎曲動作。
  2. 穩定脛骨旋轉:防止脛骨過度外旋,有助於關節穩定性。
  3. 連接外側半月板:膕肌的肌腱與外側半月板有纖維連結,在膝蓋彎曲時能幫助半月板移動,避免夾擠或損傷。

🔄 Popliteus 與外側半月板的「默契搭配」

在膝蓋彎曲時,外側半月板必須向後滑動,才能避免被股骨壓迫。而膕肌的肌腱與半月板後角連結,透過收縮拉動半月板協助其滑動,類似一種動態穩定機制。

如果膕肌失能、緊繃或控制不良,可能會讓半月板無法順利後退,進而導致夾擊、磨損,甚至加重已有的半月板損傷。

3b24810256064d63ae5048925653cdee.png

💥 常見臨床現象

  • 患者做深蹲或彎膝時感到膝蓋「卡卡的」、「彈響」或深層疼痛。
  • MRI 顯示外側半月板後角壓迫,但未見明顯撕裂。
  • 有膝後內側緊繃感,常被誤認為是單純的筋膜或肌腱張力。

🧑‍⚕️ 物理治療介入方式

✅ 評估:

  • 關節活動度(ROM)測試。
  • 膕肌功能測試(主動內旋脛骨動作)。
  • 檢查肌肉張力與控制能力。
  • 功能性動作分析(例如深蹲、下樓梯等)。

✅ 介入策略:

  1. 神經肌肉重新教育(Neuromuscular Re-education):
  • 增加膕肌的啟動與控制,例如脛骨內旋主動訓練。
  1.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 優先採用「半月板擠壓術」來間接放鬆膕肌。

    此技巧透過拇指擠壓半月板,讓膝蓋彎曲時半月板向後滑動,進而下降膕肌張力,特別適用於敏感或無法直接處理膕肌的患者。
  • 可輔以其他動態關節鬆動術或相關筋膜釋放技術,視個案狀況調整。
  1. 功能性訓練:
  • 結合動作控制訓練進入日常活動與運動模式中,減少半月板壓力。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