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 Hinge Health
Hinge Health(以下簡稱 Hinge)是一家專注於肌肉骨骼健康的數位診療公司。其名稱「Hinge」源自於門的鉸鏈,象徵著人體關節的靈活運作。作為一個數位物理治療診所(Digital Physical Therapy Clinic),Hinge 透過數位化方式提供肌肉骨骼(Musculoskeletal,簡稱 MSK)相關的線上與線下治療方案。
肌肉骨骼問題的嚴重性與市場需求
根據美國的數據,每年超過50%的人曾遭受肌肉骨骼疼痛。這類問題的醫療支出高達 6600 億美元,同時造成的間接成本(如生產力下降)也達 6200 億美元。整體而言,肌肉骨骼問題對社會的經濟負擔高達 1.3 兆美元,遠超過糖尿病(2200 億美元)與心血管疾病(4500 億美元)。雖然肌肉骨骼問題通常不會立即危及生命,但影響深遠,且難以根治,因此亟需更有效的治療方式。

Hinge Health 的創新模式
- 商業模式:B2B2C 模式
Hinge 採用 B2B2C(企業對企業對消費者)的商業模式,主要服務對象為企業與保險公司。企業購買 Hinge 的物理治療服務提供給員工,藉此降低醫療成本,並減少因肌肉骨骼疼痛而請假的情況,提高工作效率。
- 傳統物理治療的挑戰
- 傳統的物理治療面臨多種挑戰,例如:
- 醫療資源取得不易:許多地區缺乏復健科診所,患者需要長途跋涉尋找治療資源。
- 保險給付有限:物理治療的費用通常需要部分自費,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 患者依賴藥物:由於難以獲得有效治療,許多人轉向止痛藥甚至鴉片類藥物來緩解疼痛,可能導致藥物濫用的問題。
- Hinge 透過數位化手段提供更便捷的治療方式,讓患者即使在家也能獲得有效的物理治療。
- 傳統的物理治療面臨多種挑戰,例如:
Hinge Health 的技術優勢
- Hinge 主要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與遠端治療,讓患者能夠輕鬆完成物理治療。其技術核心包括:
- True Motion:透過 AI 追蹤使用者的動作,提供即時反饋,確保動作的正確性與安全性。
- Hinge Connect:整合電子健康記錄(EHR),分析患者健康風險,並提供個人化治療建議。
- Enso:一款低周波疼痛緩解設備,可透過微電流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 隨著技術提升,Hinge 在 2024 年已全面淘汰平板與穿戴式設備,改為專注於 AI 技術,讓患者只需透過手機或平板的鏡頭,即可完成運動追蹤與復健計畫。

小結:Hinge Health 的未來發展
Hinge Health 透過數位化物理治療,提高肌肉骨骼治療的可及性,並減少患者對止痛藥的依賴。隨著科技發展,未來有望幫助更多患者透過遠端復健來改善生活品質,降低全球醫療負擔。
這種新型的治療方式,可能逐步改變傳統物理治療模式,讓每位患者都能夠更方便地獲得適合自己,且較有統一標準的物理治療方案。
Hinge Health 是否適合臺灣的市場?
分析項目 | 台灣現況 | Hinge Health 的適配性 |
肌肉骨骼問題需求 | 台灣人口老化加速,肌肉骨骼疾病(如關節炎、腰痛)患者比例逐年上升,且長期疼痛影響生活品質與生產力。 | Hinge 專注於肌肉骨骼健康,提供數位化治療方案,能有效滿足這類需求。 |
醫療資源分布 | 城鄉醫療資源不均,偏鄉地區復健科醫師與診所不足,患者往往需長途跋涉就診。 | Hinge 提供遠端物理治療服務,能減少地區限制,特別適合偏鄉地區的患者。 |
保險給付與自費負擔 | 台灣健保雖涵蓋部分物理治療,但給付次數有限,自費項目價格較高,部分患者因經濟壓力選擇放棄治療或依賴止痛藥。 | Hinge 的 B2B2C 模式可由企業或保險公司支付服務費用,減輕患者負擔,同時降低長期醫療成本。 |
數位化基礎設施 | 台灣數位化程度高,民眾對科技接受度高,但醫療機構電子健康記錄(EHR)整合尚不全面。 | Hinge 的 Hinge Connect 技術可整合 EHR,為患者提供個性化健康分析,有助於推動台灣醫療數據整合進程。 |
技術創新能力 | 台灣對 AI 技術應用逐漸重視,但在物理治療領域的應用仍屬起步階段。 | Hinge 的 True Motion 和 Enso 技術創新性強,可引領台灣物理治療領域的數位化轉型。 |
文化適應性 | 台灣民眾對遠端醫療接受度逐漸提高,但部分患者仍偏好面對面診療,尤其是年長者。 | Hinge 提供結合 AI 與專業治療師的混合模式,可兼顧便利性與專業性,但需加強教育推廣以提升接受度。 |
市場競爭情況 | 台灣已有部分遠端醫療服務,但針對肌肉骨骼健康的專門平台較少,市場競爭相對有限。 | Hinge 作為專注於 MSK 健康的領導品牌,可快速占據市場空白點並建立競爭優勢。 |
結論
Hinge Health 的服務在技術創新、遠端覆蓋能力及商業模式上具有明顯優勢,非常適合解決台灣在肌肉骨骼健康領域面臨的資源分布不均和經濟負擔問題。然而,需要克服文化適應性挑戰並推動電子健康記錄整合,以實現更好的在地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