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感覺與情緒經驗(Pain is an unpleasant sensory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甚至可能是類似的相關經驗。慢性疼痛具有適應性功能,是身體警示潛在傷害並保護癒合部位的方式。然而,即使移除刺激或表面上看似癒合後,長期疼痛仍可能持續存在,例如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疼痛的感知不同於傷害感受(Nociception),並受到生物性、心理性與社會性因素的影響。僅靠感覺神經元的活性,無法推斷一個人是否正在經歷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與慢性疼痛
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與《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1)的定義,慢性疼痛是指持續或反覆發作超過3個月、超出正常癒合時間的疼痛。其類型包括:
- 肌肉骨骼疼痛(Musculoskeletal Pain)
- 頭痛或口顏面部疼痛(Headache or Orofacial Pain)
- 癌因性疼痛(Cancer-Related Pain)
- 內臟疼痛(Visceral Pain)
- 術後或創傷後疼痛(Post-Surgical or Post-Traumatic Pain)
- 原發性疼痛(Primary Pain)
- 神經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學
- 盛行率:全球慢性疼痛狀況的盛行率約為20-25%,相當於15億人口。台灣老年人群的慢性疼痛盛行率(50.0%-65.3%)遠高於全球平均,反映老齡化與慢性關節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的影響。一般人群盛行率數據不足,推測可能在20-40%之間,視地區與族群而異。
- 避免就醫:97.5%的疼痛患者避免就醫,通常因擔心藥物副作用,影響慢性疼痛管理。
- 共病問題:慢性疼痛常與行動問題並存(42%報告行走困難)以及慢性疼痛心理相關的情緒障礙。
- 治療缺口:僅20-44%的住院患者獲得足夠的慢性疼痛緩解,70-79歲的老年人最受長期重度疼痛影響。
疼痛與影像檢查:常見誤解
在慢性關節疼痛(如膝關節炎 Knee Osteoarthritis、髖關節炎 Hip Osteoarthritis)與脊椎疾病中,病患主觀感受的慢性疼痛與影像檢查結果之間,常有資料上的不一致現象。用病理解剖模型來解釋慢性疼痛原因的方式,可能是有缺陷的。
重新定義核磁共振影像(MRI)中的異常為正常老化
在40歲以上的族群中,核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檢查結果經常是無症狀的,包括但不限於:
- 5-35%的頸椎椎間盤突出
- 68-96%的腰椎椎間盤退化
- 50-84%的腰椎椎間盤突出
- 55-72%的肩關節盂脣撕裂
- 54%的髖關節盂脣撕裂
- 12%的髖關節軟骨受損
- 43%的膝關節軟骨受損
- 19%的半月板撕裂
- 37%的膝關節骨刺(慢性關節疼痛的判斷依據之一)
建議處置
- 治療個案,而不是個案的影像掃描結果,聚焦慢性疼痛治療。
- 理解許多所謂的「異常」發現只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並不一定需要「修復」,這是慢性疼痛管理的關鍵。
- 在與病人討論核磁共振(MRI)檢查結果時,應以無症狀人群的資料為背景,來減少他們對慢性疼痛症狀的恐懼。
- 注意用字遣詞:使用「與年齡相關的正常變化」替代「退化」,改善慢性疼痛心理。

關鍵要點
慢性疼痛治療應聚焦於病人,而非僅影像掃描結果。許多「異常」發現其實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無需修復。討論核磁共振(MRI)結果時,以無症狀人群資料為背景,減少慢性疼痛恐懼,並用「與年齡相關的正常變化」取代「退化性」標籤,提升慢性疼痛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