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方式
- 剖腹產比例:台灣的剖腹產率相對較高。2016年,台灣的剖腹產率達到37%,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義大利的39%。這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的正常範圍。相比之下,許多OECD國家致力於將剖腹產率維持在WHO建議的10-15%範圍內。
- 台灣剖腹產率高的原因:
- 除了醫療考量外,還包括非醫療因素,例如對生產疼痛的恐懼,以及希望嬰兒在吉時出生。此外,一些女性擔心嘗試自然產後最終仍需剖腹產,導致「吃全餐」。
- 高醫療干預率:台灣在生產過程中有著高比例的醫療干預,包括剖腹產和硬膜外麻醉(無痛分娩的一種)。醫療化的生產過程可能限制女性在生產過程中的自主權,無法在充分理解各種生產選擇的情況下,做出最善待自己的決定。
- 資源限制:醫院可能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導致分娩期間缺乏個別化照護。這可能讓女性在生產過程中感到匆忙或缺乏情感支持。
- 除了醫療考量外,還包括非醫療因素,例如對生產疼痛的恐懼,以及希望嬰兒在吉時出生。此外,一些女性擔心嘗試自然產後最終仍需剖腹產,導致「吃全餐」。
- 剖腹產後自然生產(VBAC):台灣的剖腹後自然產比例極低,近幾十年來僅介於1.5%至4.0%之間。相比之下,美國的剖腹後自然產比例為8.5%-30%,歐洲國家則介於30%-50%之間。這種低比例與女性及婦產科醫師對試產(TOLAC)風險的高度認知有關。為了鼓勵自然生產,台灣的健保署自2005年5月起,將自然產與剖腹產的給付標準調整為相同。
- 自然生產的趨勢:OECD國家近年來逐漸強調自然生產,減少醫療干預。
生產地點
- 醫院生產:在台灣,絕大多數嬰兒是在醫院出生的。
- 多元生產環境:在許多OECD國家,女性可選擇多種生產方式,包括居家生產、生產中心或醫院,讓孕婦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生產環境。
文化習俗與傳統觀念
- 坐月子:傳統的坐月子習俗要求新手媽媽在產後約一個月內遵守嚴格的飲食和行為規範。儘管這種習俗旨在促進恢復,但可能導致孤立感,限制身體活動,進而影響情緒健康及與新生兒的親密連結。
- 對分娩的認知:許多台灣女性認為分娩是一個充滿痛苦的過程,這種觀念可能增加對生產的焦慮。這種負面認知往往受到強調痛苦而非生產自主的社會敘事所強化。
- 現代技術資訊有限:雖然有部分關於現代產前照護的資訊,但對母乳餵養和新生兒照護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