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是連接脊椎底部與骨盆兩側的關節,主要負責支撐身體重量並穩定傳遞力量。當此關節發生功能失衡、活動受限或發炎時,即稱為薦髂關節障礙。這類問題是下背痛與骨盆不穩定的常見原因之一。
常見症狀
薦髂關節障礙的症狀表現可能因人而異,常見情形包括:
- 腰部或臀部疼痛,單側或兩側皆可能
- 坐立、久站或行走時感到不適或僵硬
- 起身或轉身時動作受限
- 運動或負重時疼痛加劇
- 有時可能出現放射性疼痛,延伸至大腿或下肢
這些症狀有時會與椎間盤或坐骨神經痛混淆,因此正確診斷至關重要。

薦髂關節障礙的成因
造成薦髂關節障礙的原因可能包括:
- 外傷:跌倒、車禍或劇烈運動造成的關節擠壓
- 姿勢不良:長時間站立、坐姿歪斜、單側用力等
- 懷孕或生產後骨盆結構改變
- 肌力不平衡或核心穩定度不足
- 長短腳或步態不對稱,導致骨盆代償性旋轉
評估與治療方式

物理治療介入
物理治療在薦髂關節障礙的恢復中扮演關鍵角色。治療內容可能包括:
- 徒手治療與關節鬆動術:改善薦髂關節活動度與排列
- 肌肉放鬆與軟組織處理:減少代償性緊繃與疼痛
- 核心穩定訓練:強化腹肌、背肌與骨盆底肌群,恢復力學平衡
- 姿勢與步態指導:建立良好的日常活動模式
- 居家運動處方:設計個別化的運動訓練方案以延續治療效果
為何需要重新訓練「動作控制」?
薦髂關節障礙並不只是關節本身的問題,更常與錯誤動作模式與神經控制失衡有關。長期疼痛或不對稱姿勢,會讓大腦「記住」這種代償方式,導致即使疼痛暫緩,身體仍持續用錯誤方式發力,進而反覆受傷。
因此,物理治療將包含:
- 感覺回饋訓練(Proprioception):重建身體對位置與平衡的感知能力
- 神經肌肉控制訓練:協助身體重新學習正確啟動與穩定關節
- 動作再教育:調整不對稱用力與錯誤步態,減少復發風險
這些訓練不僅能改善現有症狀,更是預防未來傷害的根本方式。
日常保健與預防建議
- 維持適當體重:避免薦髂關節過度負擔
- 良好坐站姿勢:避免盤腿久坐、三七步或單側重心
- 避免長時間同一姿勢:每隔30~60分鐘活動一下
- 穿著支撐性良好的鞋子:維持步態穩定與骨盆對稱
- 避免提重物或突然轉身彎腰
小提醒
每位患者的病因與身體狀況皆不相同,若您在嘗試居家運動後症狀未改善或反而加劇,請盡快諮詢物理治療師或專科醫師,接受完整評估與專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