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是一種常見的脊椎疾病,特別好發於30~40歲的年齡族群。當椎間盤因外力或長期姿勢不良而向後或側後方突出時,可能會壓迫到脊椎神經根,導致下背痛、腿部麻木、放射性疼痛等症狀,尤其以坐骨神經壓迫最為典型。
在多數情況下,透過物理治療的介入,能有效緩解疼痛、改善功能,甚至避免手術的可能。
物理治療的核心方法
1. 症狀緩解與疼痛控制
物理治療師會採用徒手治療、深層組織鬆動術、熱療或超音波治療等方式,幫助患者降低發炎與神經壓迫造成的不適,盡快恢復日常活動能力。
2. 姿勢矯正與日常指導
不良坐姿、彎腰搬重物或長時間久坐,都可能造成椎間盤壓力增加。治療師會依個案生活型態指導正確的坐姿、站姿與搬運技巧,幫助建立保護脊椎的習慣,避免再次受傷。
3. 核心肌群強化與伸展運動
目標在於增強背肌與腹肌的穩定性,同時維持脊椎的靈活度。常見運動包括:
橋式運動(Bridge Exercise)
平躺、屈膝,雙腳與肩同寬
雙腳出力踩地,緩緩抬高骨盆至上身與大腿呈一直線
停留約3秒,再慢慢放下
每次10下,每日1~2回

⚠️ 注意:實際訓練應由物理治療師評估與調整動作方式,避免代償或錯誤施力。
4. 居家運動與生活調整建議
物理治療師也會依照患者狀況,建議進行低衝擊有氧運動,如健走、游泳、騎腳踏車等,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提升椎間盤代謝與營養供應。
治療成效與恢復預期
根據臨床經驗,多數患者在4~6週持續物理治療與運動訓練後,症狀可獲得明顯改善。但治療效果仍依個人狀況、神經受壓程度與配合度而異。
若保守治療無效,怎麼辦?
若疼痛長期未緩解或出現神經功能惡化(如肌力下降、大小便異常),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手術。
術後仍需配合物理治療進行核心穩定訓練、步態矯正與功能重建,以確保長期穩定與復原。
及早評估,避免延誤
每個人的脊椎狀況不同,若您在自行運動後出現症狀惡化或無改善,請盡快諮詢專業物理治療師或醫師,避免神經進一步受損。
椎間盤突出不只是「腰痠背痛」那麼簡單,尋求正確評估與個別化治療,是邁向復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