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觸各式各樣的孕產婦之後,想了解台灣與國外已開發國家的孕產程內容差異,好奇到底為何台灣的婦女對於生產後的反應很少會有正向表現,或是經常抱怨體態變化過大、政策制度不清等等。不過實際查詢之後,發現相關的文獻資料真的很少有實證依據,而各國因政策不同,在衛教與產檢這塊地服務,也較難做標準一致的比較,接下來的文章將比較偏向個人資料搜尋、非學術性訪問個案後的整理心得與見解。
產前衛教與產檢
- 台灣
- 全民健康保險(NHI)
- 自1995年實施以來,台灣的NHI為孕婦提供全面的產前照護,包括每位孕婦享有產檢補助。
- 部分自費項目則不包含在內(如:唐氏症篩檢、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驗、脊髓性肌肉萎縮症、X染色體脆折症、子癲前症風險評估等)。
- 衛生所
- 衛生所、社區健康站提供產前教育的服務、提供有關懷孕及生產的知識,包括家訪、講座
- 有訪問過的媽媽表示,雖然產檢醫院有產前的衛教,但由於該年度人數過多(龍年),一位衛教人員需要提供非常大量的孕婦的一對一衛教,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其實也沒辦法做過深入的講解。
- 全民健康保險(NHI)
- OECD國家
- 多樣化的系統: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產前教育的有無因保險給付及社會經濟地位而異。有部分計畫由公共資金提供,但許多課程依賴於私人教育或醫療機構。
- 產檢實例分享:在美國的產檢,並非每次都需要照超音波,而是先拿皮尺量腰圍,若有超過常模的異常的變化,才需要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
- 綜合課程:許多醫院和診所提供涵蓋生產準備、母乳餵養、新生兒照護及產後恢復的綜合產前課程。
- 實例分享:紐西蘭的產前課程有自費版本,類似媽媽教室,課程會提到不少關於生產前後的細節與注意事項、如何哺乳等;但這類課程屬於自己有意願才會參加,若不參加也不會有任何強制力介入
- 推崇溫柔生產、順勢生產:西方的產前教育常融入基於證據的實踐,強調母體自主權、知情同意及孕期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且多有助產士(doula)在旁協助。
- 部分國家在產檢過程中就會與孕婦討論未來生產計劃,想在家中生產或院中等其他地方,想以何種姿勢生產,以及是否希望哺乳
- 多樣化的系統: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產前教育的有無因保險給付及社會經濟地位而異。有部分計畫由公共資金提供,但許多課程依賴於私人教育或醫療機構。
比較項目 | 台灣 | OECD 國家 |
1. 產前照護可及性 | 全民健康保險(NHI)提供近乎全面覆蓋,並提供14次免費產檢。 | 依各國醫療體系不同而有所差異,雖多數有全民健保,但不同社經地位者的可及性仍存在差異;WHO 建議至少 4 次產前檢查。 |
2. 醫病互動經驗 | 醫生較具權威性,患者較少質疑醫囑,對看診時間短及解釋不足感到不滿。 | 強調共同決策與知情同意的醫療模式。 |
3. 產前教育重點 | 傳統作法影響較大,有時優先於現代醫學技術。 | 強調科學實證、母體自主權與知情同意。 |
ref:
1.中華民國113年版衛生福利年報:https://service.mohw.gov.tw/ebook/dopl/113/01/index.html
2. Chen, L., Chen, C. L., & Yang, W. C. (2008). The influences of Taiwan’s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on women’s choice of prenatal care facility: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rural and non-rural areas.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8, 67. https://doi.org/10.1186/1472-6963-8-67
3. https://data.unicef.org/topic/maternal-health/antenatal-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