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脛後肌?
脛後肌(Tibialis Posterior)是位於小腿深層的一條關鍵肌肉,主要功能包括:
支撐足弓,維持足部結構的穩定性。
幫助腳踝內翻與足部蹠屈(Plantarflexion),協助行走與跑步時的動作控制。
減少步態異常風險,預防因足弓塌陷引發的膝關節與髖關節問題。
當脛後肌受到損傷或功能失調時,可能會導致動態足弓塌陷、足底疼痛、腳踝內側不適,甚至影響步態穩定。
脛後肌受傷的常見原因
- 過度使用:長時間行走、跑步或站立,尤其是在不良鞋款支撐下,可能導致肌肉疲勞與發炎。
- 足弓塌陷(扁平足):脛後肌長期過度伸展,可能引發肌腱發炎(Tibialis Posterior Tendinitis)。
- 運動傷害:運動過程中的突然轉向或腳踝扭傷可能影響脛後肌的穩定性。
- 年齡與退化:隨著年齡增長,肌腱可能逐漸退化,降低負荷能力。
脛後肌損傷的症狀
- 足弓內側疼痛,活動時加劇
- 腳踝內側腫脹或僵硬
- 走路時足部無法正常推進,影響步態與行走效率。
物理治療與改善方式
1. 急性期處理
- 休息與減少負重活動:避免長時間站立或步行,減少肌腱負擔。
- 冰敷:每次 15-20 分鐘,每天 2-3 次,減少發炎與腫脹。
- 貼紮與支撐:使用貼紮技術或踝部護具,提供額外穩定性。
2. 物理治療與運動訓練
- 踝關節活動度訓練:
- 用彈力帶進行足內翻訓練,加強脛後肌力量。
- 站立單腳腳趾抬起訓練,促進足弓控制。
- 足底肌群強化:
- 毛巾抓取訓練:用腳趾夾住毛巾並向內收縮。
- 縮足運動(Short Foot Exercise):主動收縮足底內側肌群以支撐足弓。
- 本體感覺與步態訓練:
- 進行平衡訓練,例如單腳站立或 Bosu 球訓練,以提升足踝穩定度。
- 若步態異常,可透過步態分析與矯正運動來改善負重模式。
3. 生活調整與輔具使用
- 選擇合適鞋款:具有良好足弓支撐的鞋墊或矯正鞋可以減少脛後肌的負擔。
- 適當拉伸與放鬆:定期伸展小腿肌群,減少肌肉緊繃。
結語
脛後肌對於足弓支撐、步態穩定及整體下肢健康至關重要。若你有足弓塌陷、腳踝內側疼痛或步態異常,建議及早尋求專業的物理治療評估。
透過適當的訓練與治療,你可以有效改善足部功能,預防長期損傷。
👉 想了解更多關於足部健康與物理治療?立即預約專業評估!